今年以來,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與縣作家協會聯合,以散文、傳記、報告文學、故事形式,書寫在解放戰爭、抗美援朝、對越自衛反擊戰等戰役中犧牲的白水革命先烈的典型事跡,編撰《白水英烈》一書,挖掘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的英雄事跡,弘揚革命先烈保家衛國的獻身精神,進一步講好白水故事,激勵白水兒女繼承先烈遺志,投身民族偉大復興,建設美麗白水。
李發勤,今年72歲,是縣作家協會理事,主要負責城關街道和西固鎮區域50余名烈士事跡的編撰工作。自《白水英烈》一書編撰活動啟動以來,每天9點吃過早飯,李發勤和75歲張新發老師結伴而行,走村入戶,收集先烈的事跡資料。
白水縣作家協會作家 張新法:“三伏盛夏,采訪的話都要到鄉下去,騎上摩托車每天早上就是九點從縣里出發,這個跑到村里以后,跑上個五六家,反正這就下來一直到這個下午三四點了,真正是在村里沒有工夫吃飯,喝水的時候都很少。咱們寫這個烈士就是要用烈士的精神寫烈士,就是不管遇到多大困難都要把烈士的這一事跡寫好,把烈士的精神永遠傳承下去?!?/p>
烈士,麻忠新,西固鎮中文化村人。1924年生,1946年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。在解放山西戰役中,勇于殺敵,1948年12月21日被評為乙等“人民功臣”,明令嘉獎。1949年在解放寧夏戰役中光榮犧牲;馮益文,馮家村人。1916年生,1946年參加革命。中共地下工作者,1948年5月于蒲城縣永豐鎮被殺害……這一名又一名的烈士,大部分犧牲時年齡只有20歲左右,年齡最小的十幾歲,正值青春年華。戰場上,他們前仆后繼,拋頭顱、灑熱血,英勇奮戰,而在《白水縣志》中他們的生平介紹只有寥寥數筆,不足百字,有的甚至只是姓名出現在陣亡官兵名單中,其他一切信息不詳。
白水縣作家協會 李發勤:“像我們在采訪過程中間有的烈士名單上沒有的,只要他是有烈士證件,我們就也把這個(事跡)重新編寫出來,后期了以后我們就是要除過把這些寫完以后,還要進一步核實,進一步認真編撰,真真正正把這一本書出好。烈士的事跡對我們感動很大,作為我自己來講,就是想辦法發動大家,發動每一個寫作人員把烈士事跡寫好,都做到實事求是,真實、不拔高,也不漏掉一個烈士的事跡?!?/p>
白水縣作家協會 作家 張新法:“這些烈士都是抗日戰爭和這個解放戰爭犧牲的烈士,他們的有些好多人都沒有留下后人,都是十五六、十七八就在戰場上犧牲了,所以他們這個精神確實是很感人的,所以我覺得咱們縣上搞這事情就是給烈士樹碑立傳,就是要把他們的英雄事跡傳給咱們后人,要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不能忘記咱們這個先烈們用鮮血打下的江山?!?/p>
就這樣,尋問中每位烈士的英勇事跡激勵著縣作家協會的每一名作家,他們根據只言片語的信息,有的冒著風雨酷暑,走村入戶;有的翻閱資料,電話詢問撰稿,忙到凌晨1點多。這群作家大多是退休干部,年齡大多在70歲左右,年紀最大的作家王孝文今年已是83歲高齡。他們每天從早到晚,尋訪了一戶又一戶,對事跡不詳烈士的訪問要輾轉好幾個村,訪問10余人,他們不辭勞苦,用實際行動書寫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質、講述白水的英雄事跡、傳承弘揚先烈精神。
麻忠新烈士家屬 麻貴榮:“他們(編撰者)這個年齡大,為了這個編著這個英烈的書,冒著這個酷熱,騎著電動車,不辭辛苦,來到村里搜集這個資料,非常有這個重大的現實意義,也還是沒有工資,無代價的,說明他們這種精神也是烈士的精神激勵著他們。作為家屬,我們(要)繼承先烈的遺志,為了祖國的繁榮,國泰民安,要作出自己的貢獻?!?/p>
自《白水英烈》一書編撰工作6月5日啟動以來,縣作家協會會員,200多人次走村入戶,尋訪烈士親屬和知情人士600余名,搜集、翻閱資料,撰寫完成英烈文章第一稿80余篇,完成全書 60%的內容。
白水縣作家協會 名譽主席 王孝文:“這個書從現在進度來講,進度還相當快,勢頭相當好,主要是大家的熱情高,信心足,好多人都做了很大的努力在搜集資料,這個書的難就難在好多資料時間很久,使老人們(作協老師)很難找,但是大家努力下,一個多月時間,現在大概成文的有80多(篇)個,現在剩下的都是比較難啃的,是資料更難找的,但是作協的這些老師們,都有決心繼續挖掘,盡量的讓為國家為革命做了犧牲的人的名都留下去,精神留下去,作為我們白水一筆寶貴的財富永遠傳下去?!?/p>